作品赏析
中国邮轮产业有形之手:政策创新与产业演化
(节选)
摘要
1976年中国(大连)首次接待国际邮轮。2006年中国(上海)首开母港邮轮航线,拉开了我国邮轮产业发展的序幕。改革开放40年之后,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客源市场,并在产业链拓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邮轮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这只“有形之手”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邮轮产业正处于转型攻坚与优化调整期,深刻理解产业要素、政策体系及运作机制对于指导政策制定与产业升级、保障邮轮产业健康发展与持续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6年至2018年发布的135项邮轮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词频分析等方法对邮轮产业政策发布年度、政策文本形式、政策发布主体和政策文本主题等进行了分析;在全面分析邮轮产业发展历程及关键事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政策创新与产业演化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邮轮产业政策制定机制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邮轮港口规划与建设、邮轮旅游与产品优化、邮轮产业链拓展与延伸、运行管理系统构建、宏观与辅助支持系统配置是邮轮产业政策制定中的五大关键要素。最后,针对未来邮轮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政策制定的基本方向,以满足产业优化升级之需要。
0引言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成长,国际邮轮业已然发展成为旅游与接待业中经济效益最显著、发展速度最迅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Sun et al.,2011)。邮轮产业属于复合型产业,涵盖航运、海洋、港口和旅游等多种经济形式,核心领域涉及邮轮制造、邮轮运营、邮轮接待、邮轮船供和邮轮消费等多个产业环节,对于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全球邮轮产业的直接、间接和诱发经济产出超过1200亿美元,创造了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CLIA,2018)。
近年来,随着欧美邮轮市场的日渐成熟,国际邮轮公司加快了“东移”步伐,积极向亚太、南美和中东等地区投放邮轮。特别是以中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亚太地区成为战略性新兴市场,成为全球邮轮经济新的增长点(Rodrigue et al.,2013)。1976年,我国大连接待了第一艘挂靠中国港口的国际邮轮。2006年,歌诗达邮轮“爱兰歌娜号”(Costa Allegra)首次在上海运营母港邮轮航线,标志着中国邮轮业正式起步。目前,我国沿海已经形成了设施和功能完备的邮轮港口系统。从2016年开始,中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客源市场。上海则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大邮轮始发港,正向着优秀邮轮母港的目标稳步发展。2017年2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的见证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嘉年华(Carnival)集团、芬坎蒂尼(Fincantieri)集团签署了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备忘录协议(MOA)。2018年11月6日,三方控股或合资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中船嘉年华邮轮有限公司、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签订了2+4艘Vista级(13.55万吨)的大型邮轮建造合同,其中实船2艘,选择船4艘,每艘邮轮价格为7.70亿美元,首个合同总价为15.40亿美元,标志着中国首艘大型邮轮开始了实质性的设计与建造(汪泓,2019)。此外,中船嘉年华邮轮有限公司将同时成为深耕中国市场的本土邮轮运营商。中国邮轮产业开始步入邮轮旅游、邮轮制造、邮轮运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中国邮轮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不同部门的大力支持,邮轮政策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举足轻重。在产业发展之初,国际邮轮在中国属于舶来品,涉及出入境、海关、海事、交通、旅游、航运、客运、港口、环保、公安、税务等众多要素,原有的船舶管理制度并不适应。2006年以后,我国频繁出台政策,以推动邮轮产业演化。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第一个促进邮轮业发展的部级文件《关于促进我国邮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为我国邮轮航线布局与旅游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邮轮旅游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2012年到2017年,上海、天津、深圳、青岛、大连、福州先后被批复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以促进我国邮轮政策创新与产业变革。经统计,在2006年至2018年,我国共颁布超过130项直接涉及邮轮产业发展的国家及地方政策,成为推动中国邮轮产业变革与演化的“有形之手”。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邮轮业发展的新时期,全产业链布局与优化成为必然选择。深刻理解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关键事件、政策特征、政策制定中的产业环境、管理体系、产业要素及作用机理,对准确把握邮轮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政策创新和产业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描述性分析、文本分析、词频分析和扎根理论等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邮轮产业发展阶段及政策特征、政策创新与产业变革关系基础上,深度剖析邮轮政策制定的结构特征、产业要素及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提出政策制定的方向和路径,以适应邮轮产业优化升级需要。
孙晓东
孙晓东,男,广西酒店行业专家库专家,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学与会展管理系教授,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管理学院、美国雪城大学管理学院进行过访问学习与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与接待业管理、休闲与邮轮旅游。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科研项目。曾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邮轮经济服务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和上海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邮轮专委会成员。曾出版学术专著《邮轮产业与邮轮经济》 (2014) 、《邮轮港口发展与航线布局一一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2019) ,参与撰写2014年-2018年和2020年《邮轮绿皮书: 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在《Journal of Revenue and Pricing Management》《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TourismManagement》、《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系统工程与电子技《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工术》《中国管理科学》、《系统管理学报》、程》《运筹与管理》、《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旅游科学》《旅游学刊》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或录用论文多篇。
HOTEL THINK TANK
酒店智库
联系人:秘书处
版权所有:广西酒店管理学会、广西亚太酒店管理研究院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教育路6号 电话:0771-5503760/5503769 邮箱:362032276@qq.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