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发展人类学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
的保护与活化
(节选)
01
摘要
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标志,传统村落文化在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政策文本和产业支撑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法理困境与政策缺失、物质保护与文化缺失、外来关注与内生缺失的问题。从发展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改善、参与、赋权和可持续,这4个核心理念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可通过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载体、构建传统村落文化的参与机制、厘清传统村落文化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持续性,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最终达到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系统发展之间的协同与共荣。
1 发展人类学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定位
1.1 发展人类学的核心理念
随着发展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学术界逐渐构建了发展人类学的4个核心理念,即改善、参与、赋权和可持续。
改善(Improvement)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关注人们生活的系统改善,而不是单纯的资本积累。“改善”不同于“改变”,其运化过程循序渐进、科学理性,是在原有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的善意提升。以人为本的“改善”中的“人”是指原住民,不是广义的全体公民,也不是狭义的利益小群体。“改善”既包括个人与社区能力的提升,又包括个人与社区发展环境的优化。“改善”是发展人类学研究的直接目标。
参与(Participation)是指原住民对发展过程中各环节有意义的全面参与。“参与”一词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渗透到原住民的思维意识和生产活动中。“参与”程度的高低反映出地区社会文明与民主的进程。发展人类学中的“参与”倡导原住民主动的参与,抑或是外来要素引导之下的原住民的积极参与,而非被动地参与。地区发展中“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全体居民,“参与”的方式是全面参与。
赋权(Empowerment)是指决策与执行过程中,参与主体行为的透明与公开,而这要集中于当地居民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赋权”还有增权和增能等含义,核心在于增权。增权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如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提高自己,从而获得自身权利的能力。赋权更倾向于通过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等公共的、公认的途径获得维护自身应有权利的能力,目的是有足够的依据和能力对地区发展进行全面参与。
可持续(Sustainability)是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协同与共生;其二,是发展过程中各系统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是人类发展史的一次思想飞跃,强调代际的传承与分享,反对代际的过度利用与强势剥夺,强调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的协调发展,反对以某一要素的过度发展威胁其他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是发展人类学的根本目标,而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社会持续。
1.2 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定位
(1)基于资源稀缺性的经济价值分析。传统村落文化根源于村落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积累。传统村落之间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各自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所以每一个传统村落的文化都符合资源稀缺性的特征。在经济学角度,生产要素的经济价值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要素的稀缺性,所以,传统村落文化的经济价值值得关注。根据发展人类学的核心内涵,传统村落文化的稀缺性理应属于当地原住民,获取传统村落文化的经济价值理应成为原住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于村治政治的社会价值分析。乡村治理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一样的治理模式,但基本架构不外乎政府政治、资本渗透与村民自治之间权责关系的权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村民自治在中国村治过程中长期发挥着主体作用。村民自治是村民以传统道德伦理、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积淀等要素为基础进行自我治理的过程。文化要素是传统村落村民自治的精神灵魂。传统村落文化在村治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另外,传统村落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政府政治与村民自治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3)基于思想传承的文化价值分析。思想传承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文化在思想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传统乡土文化是某一村落具有浓郁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总和。传统村落村民思想的传承需要以当地村落传统文化为抓手。这些传统文化主要涉及道德伦理和宗教信仰,以及它们基础上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等。发展人类学视角中人类的发展是以思想传承与多彩文化为人类发展的精神灵魂。传统村落原住民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文化的传承与思想的升华,这离不开传统村落文化的支撑作用。
2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问题梳理
2.1 法理困境与政策缺失
法理是指国家、集体或个人在行使其某项权利时所依据的法律理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涉及的利益群体较多,类别归属难以划清,在这一客观情况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公共法理难以明确,那么以此为基础的法律规范更有待研究与制定。当前,与传统村落文化较为接近的法律文本是《文物保护法》,其对中国文物的归属和管理等进行了严格的约束,但用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尚有不妥之处。虽然传统村落文化具有“文物”的特征、属性和价值但不能说传统村落文化完全是“文物”文化,所以,《文物保护法》与传统村落文化之间的适用性与对应性不足,不能将传统村落文化完全纳入《文物保护法》的约束范围。在法理困境的背景下,政府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政策措施也显示出不甚完备的问题。其一,传统村落文化种类繁多,政府政策文本的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地对每个文化对象进行一一约束。其二,传统村落文化地域分布广泛,每个地方原住民对当地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存在较大差异,政府政策文本难以适应千差万别的保护意愿。其三,传统村落文化涉及多方利益群体,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梳理,都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相关序列,政府政策文本应以哪种视角为依据,政府政策文本外部干预的程度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史玉丁
史玉丁,男,广西酒店行业专家库专家,博士,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教师、副教授,曾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产教融合项目主管,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财经与旅游商贸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旅游与公共治理。主持或研究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重庆社科规划普及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庆市黔江区科委科技项目、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重点项目等十多项。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商业研究》、《旅游学刊》、《中国农史》、《自然辩《生态经济》、《四川戏剧》、《世界农业》证法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福建茶叶》、《世界农业》、《农业伦理学进展》、《Tourism Tribun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获得2018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优秀借调工作人员知识创新先进个人,2018年重庆市黔江区智库建设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18年《旅游学刊》优秀论文,2018年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重庆市三等奖,2019年教育部春节返乡调研报告三等奖,2019年武陵山职教集团论文征集活动一等奖,2019年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农业大学一等奖学金2020年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
HOTEL THINK TANK
酒店智库
联系人:秘书处
版权所有:广西酒店管理学会、广西亚太酒店管理研究院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教育路6号 电话:0771-5503760/5503769 邮箱:362032276@qq.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