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热门关键词:智库联盟    酒店经理人培训    证书查询  
 
专家简介
管婧婧 | 地方性知识、主客互动与居民幸福感——对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实证研究
来源:赵焕焱 | 作者:管靖靖 | 发布时间 :2023-08-09 | 547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地方性知识、主客互动与居民幸福感——对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实证研究

(节选)


摘要

基于地方性知识和主客互动理论,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的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遗产地居民的地方性知识、主客互动及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回答拥有地方性知识能否促进当地居民获得幸福感及如何促进幸福感获取的问题。研究表明,知识越丰富的旅游地居民越容易获得生活、工作、心理与人际等方面的幸福感,强调了地方性知识对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且证明了主客互动能够在地方性知识与幸福感之间搭建桥梁,发挥中介的作用。文章在理论上探讨了地方性知识在居民幸福感形成中的作用,且从主客互动的视角解释了地方性知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机理;实践上,强调培养地方性知识和提高主客互动质量在提升遗产地居民幸福感中的重要性。


1 研究回顾与理论假设

1.1 研究回顾 

1.1.1 旅游研究视角下的居民幸福感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幸福感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对于善的追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保证(Ryan et al., 2001)。在现代研究中,幸福感更贴近于一种心理感受。它可以是积极情绪的最大化,即主观幸福感;也可以是通过充分展现自我潜能而获得的满足感(Waterman, 1993),即心理幸福感。关于居民幸福感的测量与幸福感的概念一样,主要有2条路径:一是从自我因素,如生理、性情和个性的视角测量幸福感;二是基于生活环境理论,认为幸福感来源于个人生活,从具体生活领域(如家庭、工作等)等评价个体的幸福感。

在旅游研究中,旅游地居民的幸福感是学者们关心的话题(梁增贤,2019)。相关研究从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2条路径对旅游业发展下的居民幸福感进行了充分探讨,累积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并不能完全解释居民幸福感,并对其进行了测量。有研究者提出旅游地居民幸福感(Happiness)的概念,认为这是当地居民对总体生活各领域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与自我的满足(McCabe et al., 2013)。新近研究基于幸福主义理论(Eudaimonis‐ tic theories)将旅游地居民生活幸福感分为 3 个维度:物质幸福感、情感幸福感和自我发展。其中,物质幸福感包含对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收入、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情感幸福感反映对旅游发展产生的家庭纽带、社会关系和社区依恋的满意度;自我发展则是指旅游发展产生的个人成就感(Wang et al., 2021)。该研究为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但该框架中的情感幸福感只考虑了居民与家庭、社区和地方之间的情感,忽略了居民与游客之间可能存在的情感。

当生活的地方成为旅游地,当地居民便会产生与外来游客人际互动的可能性。塞利格曼(2012)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幸福2.0”理论,指出人际关系是追求人类持续幸福的基石。随后辜红等(2013)在梳理持续幸福感理论时指出,一般幸福感将生活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而持续幸福感的形成有赖于积极的情绪、自主的投入、追求人生的意义、处理好人际关系、及获得成就。换言之,成就与人际关系是持续幸福感形成的重要因素。结合旅游地居民生活幸福感框架和持续幸福感理论,并基于遗产地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本研究将幸福感划分为4个维度:生活幸福感、工作幸福感、人际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其中,生活和工作幸福感衡量的是物质幸福感;人际幸福感属于情感幸福感,表示当地居民在与外来游客相处中所带来的获得感,体现持续幸福感所提倡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心理幸福感表现的是个人成就,也是持续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旅游地居民幸福感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客观因素中首要因素是经济(张学志等,2011),也是最根本的因素;随后渐渐考虑了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生态环境治理、政治等方面的因素(Fa‐ bricia et al., 2020)。主观因素主要考虑的是居民本身,包括居民的学历、教育、年龄、受教育程度(孟雅茹等,2020a,2020b)等个体特征,以及旅游发展态度(陈璐等,2019)、居民参与(辜红等,2013)、社区归属感(陈璐等,2019) 等主观情感。目前国内外研究对于旅游地居民幸福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已从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形成较为全面的解释,但对于主客观之间互动视角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效用论”和“互动论”被认为是走出“幸福悖论”最具解释力的两大范式。丘海雄等(2014)指出幸福天然便具有外源性特征,而非纯粹的个人体验,研究应该致力于探析“互动论” 视角下的幸福形成路径与机制。因此,本研究以地方性知识和主客互动为理论基础,探究居民对旅游地知识的凝结、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影响居民的幸福感知。

1.2 研究假设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构成,是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李燕琴等,2021),也是居民天然拥有的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资本。在遗产地旅游发展中,地方性知识为地方居民提供了获得收益与实现价值的方式和路径(韩萌等,2021)。当地居民可以凭借所拥有的地方性知识,参与当地特色产品的制作、当地民俗的表演、地方性知识的教学和传播等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或非就业型工作机会。由于经济收入的增长在遗产地社区往往意味着家庭地位的提升,很容易让居民产生更多的工作自豪感和满足感(林小玲,2008)。此外,本地就业和收入增长也往往意味着家庭和谐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也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再者,在持续幸福感理论中,幸福感提升的关键在于有意图的活动,包括动机、认知和行为(辜红等,2013)。已有研究表明,当地遗产认知越全面的人群,其文化延续力也越强(李渌等,2021),能在遗产地旅游发展中,凭借文化主体地位,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更多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陶慧等,2021)。此外,旅游活动本身便带有社交属性。游客渴望了解当地有意思的知识,而这些信息往往只有当地居民才掌握,需要通过居民的知识传递才能让游客知道(Caterina et al., 2019)。因此,地方文化传播对旅游地居民来说更是一种与 游客间的社交手段,能满足其人际需求。因此提出假设: 


管靖靖

管婧婧,女,广西酒店行业专家库专家,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香港理工大学PhD,浙江大学博士后,中国旅游协会”杰出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浙江省文旅厅青年旅游拔尖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管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心理所有权视角下的居民多层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行为研究“等2项,前3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村民参与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村民参与研究”等主持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重点软科学计划等省部级课题6项。已在《Journal of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hospitality Management》,《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旅游学刊》,《中国畜牧杂志》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中国土地科学》、《科研管理》、发表中英文论文四十余篇,多篇论文被SSCI,《人大复印资料》收录或转载。2019年和2022年分获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