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热门关键词:智库联盟    酒店经理人培训    证书查询  
 

政策法规


老年人们,正走进酒店度晚年?
来源: | 作者:秘书处 | 发布时间 :2022-08-24 | 3056 次浏览: | 分享到:

到2050年,中国老市场规模将达到48.52万亿元,有望达到GDP的10%。


与此同时,这批“银发群体”正变得“有钱且有闲”,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56-59岁的退休人员的年度支出为26306元人民币,比75-79岁之间的退休人员的年度支出高出39%。


这群消费观念并不落后的老人们,对于自己的晚年生活品质,有着更为高要求,在“住”这一块,他们对中高端酒店、康养旅居的接受度很高,支付能力也并不弱。


因此,有智研咨询相关分析人士就指出,对于银发市场,“谁走在前面谁就会赢得市场,尽管现在的回报小,但只要打出品牌,坚持几年,回报应该是可观的。”



/ 新旅居时代到来


文章开头提到的蔡秀琴,并非最早选择在酒店养老的老人,早在几年前,美国就曾报道过一位名叫罗宾逊的老人,因晒出自己想到假日酒店养老的原因走红网络,罗宾逊称,美国养老院护理的平均价格约为每天188美元,而假日酒店的长住价再加上老年折扣仅为每天59.23美元;此外,假日酒店还提供水疗中心、游泳池、健身房、休息室和洗衣机等诸多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在上个世纪,住在巴黎丽兹30年的可可香奈儿或许是个异类,但在“新旅居时代”的当下,蔡秀琴们的选择,却恰逢其时


新旅居时代下,越来越多“银发一族”走出家门,寻找住宿之外的更多可能——如便利、安全、休闲等等。



/探索服务跨界


在前文两个时代背景背后,酒店布局养老板块,同样出自于自身跨界探索的需求。


酒店+养老,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属于“酒店+”的跨界范畴,从外界汲取灵感,为酒店创造各种新的可能,带来新的收益。


越来越多酒店针对银发一族需求,专设了医护团队和医务室,设置了为老年人组织日常活动的岗位,研究适合老年群体饮食特点的餐单。甚至有的酒店还固定建筑楼层专门针对老年旅居人群,进行了必要的适老化设施改造。这些做法在服务跨界的同时,也提升了酒店的出租率及固定收益。



/酒店资产转型


随着酒店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定位不准确、投资过度、硬件老旧的老牌酒店,陷入收益下滑的困境,继续对旗下酒店资产进行转型。


首旅集团推出的“首厚”养老品牌,被视作酒店资产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集团将核心位置的酒店资产改造成养老机构,公开信息显示,首厚康健的出资方是厚朴资本、首旅和中国诚通集团三家企业。


“虽然首旅在首厚的持股比例并非最高,但这一次,首旅在其中扮演的却是重要的物业提供方的角色。”有业内专家分析称,首旅如果能借助这次机会甩掉一些“包袱”,可能会明显缓解目前该集团酒店运营的压力。



插图 | 来源网络;插图仅供欣赏

版权 | 图片版权归原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





04


酒店+养老的未来警惕



尽管酒店入局养老板块背后,有着诸多推动力,但酒店+养老模式最终能否跑通,仍需要打上问号。在此之前,酒店也需对步入新业务有所前瞻性的警惕。



/ 关注酒店与养老的平衡


酒店+养老,要实现1+1>2的效果,就需要先认知到,酒店与养老虽可结合,但其存在不小的差异——酒店短暂客人为主,养老长期照护为主


普通酒店的消费时间一般只有一夜到几夜,因此,客户往往只有住宿、用餐、开会等基本需求;但养老型酒店的客人,则往往会停留较长时间,他们对酒店的要求,则复杂且全面得多,从安全保障能力、医护力量与经验、厨师出品精细化到环境布置、管理及服务人员流动性等,都对酒店提出了更多挑战。


因此,对于酒店来说,到底是将酒店服务理念植入养老企业,还是将养老功能引入酒店,是需要做好取舍与平衡的。比如开元旅业旗下的开元颐养园项目,从本质上属于养老机构,但是尝试将开元酒店服务理念融入其中。主张“乐养护医”



/ 转型不止是换个名字


养老作为酒店转型的一条途径,对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物业价值不断下跌的存量物业而言,虽不失为重要机遇,却也并没有那么容易。


首厚康健养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孟春曾对媒体介绍,“养老设施的建筑规范不同于酒店,并不是所有客房都适合改造成养老居室。大楼内的机电系统全部换新,加装医疗电梯,在大堂和走廊加装防滑扶手,地面全部铺设防滑地胶。老人的房间也处处体现适老化改造的细节:卫生间内不仅有扶手、浴凳和智能马桶盖,还安装了紧急呼叫按钮。科技含量最高的是智能床垫,只要躺在上面,老人的心率和呼吸等指标就能实时传到养老社区后台。”


很显然,转型并非换个名字那么简单,而是要花大力气改造,从各方面实现转型。这对于酒店经营者来说,无疑也是一大挑战。正如张孟春表示,从运营层面看,因为前期改造装修成本不低,依靠自身护理与服务期望实现投资回报和业务转型仍需时间检验。



/ 盈利模式仍待解


养老型酒店到底能不能赚钱,成为诸多酒店集团迟迟不敢迈开脚步的一块拦路巨石。


华美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赵焕焱认为,酒店跨界做养老生意,技术上可行,但效益上不一定可行。目前养老酒店的投资回报模型还不成熟,仍处于摸索阶段。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般来说,养老机构平均投资回收期约7-10年,行业毛利率大概在30%-40%,与酒店的投资周期和盈利相比较,并不见得乐观多少。


即使已成为不少养老酒店消费对象的九华国际养生公馆,其二期项目每户平均付出的资金都在200万元以上,但也曾坦言尽管入住率不低,但经营状况仅为微利,后续会根据市场状况调整收费。

智库建设
文化旅游
健康养老
健康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