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现“流量”变“留量”,促进旅游消费提质升级
第一,一头抓“大”,一头抓“小”。一头抓大的核心吸引物,形成牵引能力,一头抓小业态、小服务、小空间、小设施,形成落地的项目和体验。旅游特色产业打造要盘点好景观资源,编列好景观名录,突出核心吸引物的引流作用。加快引进一批品牌酒店、特色民宿、主题公园、夜游项目等,打造沉浸式体验新业态,运用好“吃住行游购娱”等 要素融合优势。
第二,一头抓“白”,一头抓“黑”。“白”是贵州的白天,打破当前贵州“白天看景, 晚上走人”的困境,实现“夜间经济”逆袭,提高游客在贵州的参与度和逗留时间,释放夜间经济潜能。
第三,一头抓“土”,一头抓“洋”。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时,既要扎根乡土,也要放眼世界。充分挖掘地域内文化特色和生态优势,更新乡村景观、营造乡村氛围、 维护乡村环境,塑造独特的乡村意象。利用好民居、民艺、民俗、节日、山水、特产等资源,使之成为深度体验游的重要内容源。
第四,一头抓“主”,一头抓“客”。统筹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形成外形美、功能多、配套全的现代乡村服务体系,建立主客融合、主客共享的联动发展机制。
第五,一头抓“微度假”,一头抓“第二居所”。当前,多数居民由长距离出游,转为利用周末开启周边的都市休闲、乡村度假等近程出游。大都市圈周边的“微度假”,正在成为行业中的主流力量。城市住所房屋的功能以满足日常工作和居住需求为主,被 称为“第一居所”;第二居所,不是城里的第二套房,而是村野生态中的“心灵住所”,用来满足“回归乡野、滋养心灵”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及享受。这是旅游目的地扩大内循环,实现城乡流动的重要抓手。
(六)对接好贵州大战略,以实现共融共通
第一,对接好“多彩贵州”旅游强省战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过程中会高度关注经济市场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变动,以整体观、大旅游观打造产品,构建全球意义上的“客源地 - 目的地”新体系,培育并支撑“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整体定位。
第二,对接好贵州“四化”建设战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的完成过程也是贵州 “绿色一产”“低碳二产”“休闲三产”的重构过程。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为发力点,找准助推贵州“四化”建设契合点。在贵州产业发展要素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区域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找到旅游产业化与贵州高质量发展的融合点。
第三,对接好贵州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在世界级旅游的目的地打造过程中,旅游产业完成横纵延伸。横向延伸是将旅游向关联产业渗透,多产业要素叠加融合,形成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旅游空间和旅游新业态。纵向延伸是通过上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优质旅游要素,可形成旅游的“农业+” “酒业+” “科教+” “民俗+” “生态+”“特色小镇+”“康养+”“研学+”等。伴随多元产业入乡,人流、资金流等要素回流,全面乡村振兴自然做实、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