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热门关键词:智库联盟    酒店经理人培训    证书查询  
 
专家简介
张燕 | 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赵焕焱 | 作者:张燕 | 发布时间 :2023-08-11 | 5895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品赏析



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节选)



摘要

文章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7-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1)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联系度明显提高,但是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相差悬殊;(2)旅游经济网络由疏到密,网络空间结构由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不均衡分布格局走向相对均衡的分布格局;(3)网络密度显著上升,核心节点的中间中心度下降, 表明旅游经济联系更加通畅,整体朝着均衡方向发展;(4)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以广州和南宁为核心向周围辐射;(5)地理空间距离、旅游流、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旅游经济网络具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0 引言

随着交通方式的便利化和全域旅游的发展,区域间在旅游客源市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复杂稳健的旅游经济网络。旅游经济网络是以区域为载体、以旅游活动为基础,通过旅游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联系纽带将区域内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范围联结起来形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它能够直观反映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紧密程度,明确旅游地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影响区域战略角色定位和合作策略选择。因此,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网络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关于旅游经济网络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文献相对较少,王苏洁、卞显红利用类似引力定律的公式测度长三角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度,开启了区域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的研究。杨国良等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四川省各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程度,以此为基础确定旅游流的空间扩散方向。吕观盛利用引力定律公式测评广西北部湾中心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早期研究主要是借助引力模型测度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度,社会网络理论引入到国内旅游研究中使得旅游经济网络研究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旅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学者们将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由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思想与复杂的旅游系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研究量显著增长,扩展了其研究内容,如刘法建等从旅游流内在联系特性入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展开研究;张凯等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环太湖地区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特征,提出跨界旅游区旅游经济联系的机制;虞虎等采用重力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模型,探讨空间发展模式;董尊孟等通过构建新疆旅游经济网络模型探究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旅游经济网络格局演化与优化、旅游经济网络驱动因素、交通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等方面。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旅游经济网络的研究处于发展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逐步推进、拓宽,但是主要内容集中在旅游网络结构特征描述层面,关于旅游经济网络影响因素的研究局限于定性分析,定量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城市群、省域和市域尺度,有关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的研究尚属空白,而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亟须相关理论指导。 

珠江-西江经济带横贯粤桂,上联滇贵,下通港澳,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于2014年7月通过国务院批复,规划中提出以珠西流域为纽带,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但是该区域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如何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是其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旅游业作为一项涉及面广的综合性产业,对于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区域间旅游经济联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经济联系对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旅游经济联系程度不同,区域内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会产生相应的差异。认识和研究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其调整,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利用引力模型测算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矩阵,进一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软件揭示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特征、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为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3 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的选择及模型构建 

旅游经济网络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关于旅游经济网络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是定性分析,因此需要进一步做定量研究,只有掌握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形成和演变的驱动因素才有可能为构建合理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首先,由引力模型可知城市间公路距离和旅游接待人次是影响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重要因素,城市间公路距离越小,则游客流动成本越低,接待旅游人次越多,城市间越容易建立旅游经济联系网络,我们用城市间公路距离表示地理空间距离变量,用接待旅游人次表示旅游流变量。其次,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区域旅游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进而影响区域内的旅游经济联系,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用旅游景区得分指数反映旅游资源禀赋,用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之和衡量旅游服务设施水平。由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可视化分析可知,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较早形成旅游经济网络,西部落后地区旅游经济网络形成时间晚且网络结构稀疏,由此推测区域经济基础是形成旅游经济网络的重要因素,通常用人均GDP反映区域经济基础。另外,相关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和交通条件也会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的形成和演变,分别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和公路交通密度表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作出如下假设: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R主要受地理空间距离D、旅游流P、旅游资源禀赋C、旅游服务设施S、区域经济基础G、产业结构I和区位交通条件T等7个因素的影响,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韦福巍

韦福巍,男,广西酒店行业专家库专家,教授,河池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广西本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级旅游管理重点学科负责人、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旅游经济;近年来,共出版《广西旅游市场应用研究实例》《广西旅游产业差异演变与区域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广西长寿之乡长寿老人访谈随笔集》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3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等十余项;获得过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河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广西发展论坛论文三等奖1项,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三等奖1项,广西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