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热门关键词:智库联盟    酒店经理人培训    证书查询  
 
专家简介
史玉丁: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
来源:赵焕焱 | 作者:史玉丁 | 发布时间 :2023-08-10 | 1756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品赏析


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


(节选)


01

摘要

近十余年来,在政策引导下乡村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乡村旅游理应关注乡村可持续生计资本的脆弱性,那么劣势生计资本的提升与优势生计资本的保护便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关注重点。农村可持续生计和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可持续生计的目标群和乡村旅游的多功能之间可融合构建以自然生态保护、文化资源传承、物质环境优化、乡村金融弥补、社会网络扩充和劳动力吸引为内容的功能群,进而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逻辑框架。基于对样本地生计资本的统计分析,样本地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应合理利用并规划保护资源资本、社会资本等优势生计资本,积极关注并功能引导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劣势生计资本,从而促进乡村可持续生计和乡村旅游的多功能发展。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过程说明

1.1  研究区域

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是渝、湘、黔、鄂三省一市交界地带,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传统乡土社会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凸显。在国家乡村旅游政策号召的驱动下,秀山县政府欲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这里重点描述秀山县的地理环境、民族社会和经济概貌,以此形成秀山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场域。

秀山县是典型的土家族、苗族聚集区,民族特色浓郁,并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著称。秀山县土家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苗族、土家族原住民延续着“花灯”“吊脚楼”“社饭”“西兰卡普”等民族文化特色。秀山县少数民族语言依然延续,一些老年人还会说一些“苗语”,但日常用语已被汉话替代。在秀山县的调研样本中既有“自治县--街道办--村庄”类型的乡村政治体系架构,也有“自治县-乡镇-村庄”一级的政治格局。

秀山县经济形态较为完整,其中种植业、养殖业、矿业开采、物流业和旅游业是该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在近年的政策引导下,基于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秀山县的花灯寨、葡萄山庄、花卉观光等旅游观光产业逐渐兴起,给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带来明显的变化。地方政策倾向于重点发展秀山县的乡村旅游产业,在政策的带动下,商业资本开始对秀山县的乡村旅游进行市场化构造,秀山县原住民在“旅游扶贫”“农旅融合”等产业政策和市场氛围 的带动下,也逐渐地加入到乡村旅游的队伍中,充当着旅游要素供给者的角色。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秀山县居民的生计方式开始转型,由以前的“务农-打工”生计模式转向了“旅游-打工”的生计模式。在这种多样化的生计模式下,秀山县可持续生计资本得以提升,生计脆弱性逐渐降低。


1.2调查过程的简要说明

本研究数据来自2015年3-5月,重庆(渝东南)旅游策划研究院所组织的渝东南乡村旅游与农民可持续生计影响调查。该调查过程是以结构化的入户问卷调查和社区问卷调查为主,同时辅以半结构化访谈。该问卷调查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方法。首先,从农民可持续生计与乡村旅游关系这一研究目的出发,根据调查所需的社会条件,确定了重庆渝东南地区秀山县的3个乡镇(街道)作为调研样本乡,分别是乌杨街道、梅江镇、洪安镇;然后,根据秀山县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关系现状以及调研所需的生计类型和人口数量在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3-4个行政村;最后,对所要调研的样本村进行整群抽样,对样本村所有的常住农户进行调查,并保证每个样本乡镇(街道)有240个农户样本。本调研共发放问卷1252份,回收1222份,有效问卷1162份。

本次调研回收的1162份有效问卷中共涉及3562位村民。其中,男性占58.2%,女性占41.8%;平均年龄39岁,最小者15岁,最大者69岁;受教育程度方面,文盲占13%,小学占31%,初中占32%,高 中占21%,大学及以上占3%。


四、以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提升农村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实践应用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引导下,样本地乡村旅游产业已进入起步期。乡村旅游在产业规划方面,充分考虑了当地已有的经济和文化要素,并将其融入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中。目前,形成了以溶洞、茶园、河流、农业生态园、民族村寨、大型水库、茶花谷、牡丹园和竹编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样本地乡村旅游产业的逻辑起点考虑了优势生计资本的利用,但忽视了对脆弱性劣势资源的弥补。关注重点集中在了资本收益和政策导向,但忽视了优势生计资 本的保护和原住民的可持续生计。基于此,可持续生计指导下的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是促进生计资本提升、保持产业功能之间协同共进的重要路径。


4.1合理利用并规划保护优势生计资本

在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乡村的优势生计资本容易外显并被充分利用。但在经济利益和政策倾向的作用下,优势生计资本倾向于注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忽视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从而造成多功能之间的失调与分裂。过度的开发、滥用、扭曲优势生计资本,也容易造成优势生计资本的衰变。在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中要合理利用并规划保护优势生计资本。

样本地的相对优势生计资本是资源资本和社会资本,资源资本包括耕地、水域和文化资源,社会资本中的优势资本是社区外的社会网络资本(样本地多属于城乡结合部地带,对外的沟通交往较多,政治网络资源、经济网络资源优势明显)。乡村旅游中优势生计资本的运用涉及到3个主体:原住民要素、外来市场要素、政府要素。样本地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是由政府组织和科研院所实施,经营运作是外来市场要素进行实施,原住民充当着优势生计资本的供给者的角色。为了优势资本的可持续和旅游产业的多功能,首先,样本地政府在政策制定时,要关注到乡村旅游的多功能性,尤其是对容易被忽视的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关注。要充分关注原住民的意志,鼓励原住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决策建议和利益分配中来。其次,外来市场要素要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作路径,在开发利用样本地优势的耕地、水域和文化资源的同时,主要保护这些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生态资源。除了利用样本地原住民的劳动力要素外, 还要关注到原住民的乡土情怀。虽然市场要素不易产生保护社会资本的意识,但是样本地乡村旅游外来市场要素要意识到,社会资本对当地乡村旅游的持续供给能力 。保护样本地社会资本的具体路径要落实在保护可持续生计资本和注重产业多功能性上。最后,原住民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样本地原住民对乡村旅游的参与不应仅仅停留在适应政策和市场导向方面,更要通过参与式发展,用自身的乡土建议引导政策和市场的规划。通过政府、市场和原住民的角色定位和协同创新,合理开发并保护样本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资本,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建构。


4.2积极关注并功能引导劣势生计资本

在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下,政府政策可以关注到乡村可持续生计中的劣势生计资本。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引导下,外来市场要素容易故意忽视这类劣势生计资本。同时,原住民参与到劣势生计资本提升的积极性不大,更多是故意回避,这加快了劣势生计资本的衰退。所以,在劣势生计资本提升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乡村旅游的多功能定位,引导外来市场要素和原住民对劣势生计资本的关注。

样本地的相对劣势生计资本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其中,人力资本的劣势来自劳动力,尤其是男士劳动力的规模外迁(由于样本地处于城乡结合部,出现了大量农户整体搬迁至县城的现象),物质资本的劣势来源于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因劳动力外迁对房屋等生计资料的遗弃,金融资本的劣势在于农户剩余资金的短缺和金融产品需求的低迷。样本地这3种劣势生计资本中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本的脆弱性,人力资本的衰退是造成其他两种生计资本衰退的直接原因,因此,人力资本的提升是降低劣势生计资本脆弱性的重要任务。样本地主要的乡村旅游项目是外来资本,而非当地资本,为了激发原住民就地创业的积极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财政倾斜、技术支持鼓励原住民在乡村旅游产业领域就地创业,从而提高样本地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提升方面,样本地针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农户一定的补贴,例如,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厕所改造补贴一万元。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和外来市场要协调建设样本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例如,道路建设。在金融资本提升方面,样本地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根据当地实际,鼓励原住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方面进行限额金融贷款,形成良性金融环境,提升金融生计资本。在乡村旅游的多功能发展过程中,无论政府导向还是市场参与,最终要发挥原住民的主体作用,使原住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规划、发展中来,提升原住民生计资本提升的责任意识、构建利益共享机制,从而提升样本地劣势生计资本。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对样本地生计资本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关系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发现可持续生计理论与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可持续生计框架对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以可持续生计为指导,分析乡村生计资本,找到优势生计资本和劣势生计资本,为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提供重要的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模式通过利用与保护优势生计资本,提升与弥补劣势生计资本,拟定发展目标,最终构建发展路径。第二,可持续生计中生计资本的脆弱性,要求乡村旅游中不同功能之间的协调共进,而功能协调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则来源于当地原住民生计资 本的客观实际 。第三,不同乡村之间的生计资本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应以当地生计资本为依据,进行差异化的功能定位。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为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与工具借鉴。在已有研究中形成了大量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模式、影响的相关成果,这些成果有自身的理论支撑与方法应用,但极少涉及乡村旅游与原住民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关系视角。本研究从乡村旅游地原住民的生计资本出发,通过建构乡村旅游与原住民可持续生计的协同关系,为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方法。第二,为产业下乡过程中原住民生计的可持续提升提出了话语主张与案例借鉴。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量非农产业被引入传统乡村,随着乡村产业融合的深入,原住民、当地政府、外来资本等利益相关主体之间产生了新的权责关系。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如何保障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意愿,保障原住民生活水平的可持续提升是学术界不容忽视的研究话题。本研究中关于乡村旅游功能定位与原住民生计资本关系的分析,为其他形式的产业下乡中原住民生计资本的提升提出了话语主张与案例借鉴。

展望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在我国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背景下,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同质化、脆弱性的现象,容易出现过度开发自然生态资源、扭曲异化文化生态资源的现象,容易出现外来要素对原住民要素过度挤占,使得乡村空壳化运营的现象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主体要有乡土关怀的情感,要以生计资本提升为目标,要有多功能发展的运作逻辑,在乡村旅游市场化的同时,重视原住民权益,鼓励原住民参与,保护自然生态,传承文化资源,从而促进乡村生计资本的持续提升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多功能发展。


文章来源:《旅游学刊》2018年第2期



史玉丁

史玉丁,男,广西酒店行业专家库专家,博士,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教师、副教授,曾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产教融合项目主管,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财经与旅游商贸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旅游与公共治理。主持或研究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重庆社科规划普及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庆市黔江区科委科技项目、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重点项目等十多项。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商业研究》、《旅游学刊》、《中国农史》、《自然辩《生态经济》、《四川戏剧》、《世界农业》证法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福建茶叶》、《世界农业》、《农业伦理学进展》、《Tourism Tribun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获得2018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优秀借调工作人员知识创新先进个人,2018年重庆市黔江区智库建设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18年《旅游学刊》优秀论文,2018年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重庆市三等奖,2019年教育部春节返乡调研报告三等奖,2019年武陵山职教集团论文征集活动一等奖,2019年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农业大学一等奖学金2020年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