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热门关键词:智库联盟    酒店经理人培训    证书查询  
 
专家简介
侯国林 | 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与应用
来源:赵焕焱 | 作者:侯国林 | 发布时间 :2023-08-10 | 4373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品赏析


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与应用


(节选)


01

摘要

建立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以周庄、同里、西递、宏村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参与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 (1) 旅游规划与决策参与度是影响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总体参与度的关键性因素; (2) 西递处于社区高度参与状态,周庄、同里、宏村处于社区中度参与状态,四个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西递 > 周庄 > 同里> 宏村; (3) 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的程度偏低,成为影响社区参与度总体得分和社区参与层次的主要原因; (4) 导致社区参与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传统村镇旅游地在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区旅游制度和政策、社区形态与旅游资源属性上存在差异。


1引言

社区居民是旅游地重要利益群体,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东西方对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都经历了从缺失到凸显的过程。1985年Murphy 首次将社区方法导入旅游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可持续旅游和社区发展受到重视,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在西方掀起热潮,并在我国逐渐起步。综观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意义和条件、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范围和内容、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机制和模式、社区参与的类型与阶段等方面。对社区参与旅游的评价,已受到学者的关注。Tosun通过大量案例研究认为发展中国 家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局限于社区咨询和象征式参与这两种形式;罗永常对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定性评价;汪芳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杨锦玉等对湿地社区参与和湿地生态旅游管理现状进行了 定性评价;杨效忠等从家庭和利益视角分析了皖南古村落社区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郭进辉等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效果评价体系。相关成果主要从不同角度以传统的定性、定量方法对社区参与的状况、水平、效果进行了研究,但在判断旅游地社区参与整体状态具有指标意义的社区参与度的宏观系统评价,并通过评价对不同旅游地社区参与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比较分析等方面,相关研究还少见报导。旅游地社区参与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本文从构成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的要素和影响因子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定量评价方法,建立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并以周庄、同里、西递、宏村四大传统村镇旅游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案例地社区参与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促进传统村镇旅游地和谐社区建设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

2.1  社区参与度评价指标体系 

社区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社区居民可以参与的范畴广泛,因此社区参与度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参与的广度、深度、影响力等。对社区参与度进行评价,要充分考虑其层次性和复杂性,建立层次评价模型是较为理想的方法。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的复 杂程度,将旅游地社区参与度评价指标分为三层。最高层即目标层 (A),为社区总体参与度;第二层为要素层 (B);第三层为指标层 (C) (表1)。要素层 (B) 需要根据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范畴来确定。Tosun认为社区参与主要体现在参与旅游地的发展决策和参与旅游收益分配两方面;王瑞红等认为,社区居民应参与旅游发展决策、旅游经济活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Pearce等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等。综合文献资料,结合我国旅游地社区参与的实际,评价的要素层 (B) 可以设定为旅游规划与决 策参与度 (B1) 、旅游经营管理参与度 (B2) 、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宣传教育参与度 (B3) 、旅游收益分配参与度 (B4) 四个因子。指标层 (C) 的指标选择力求全面反映要素层的内容、特征和属性,做到全面性、可比性、科学性、独立性。社区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包括授权居民自行决定旅游发展目标,倾听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希望和看法,从社区的评估,到规划和推动,再到全程的监督,在旅游发展决策中,社区居民是否拥有有效参与渠道和参与机制直接关系到社区参与的深度和效果。因此可以从规划决策参与的组织制度化程度和居民覆盖度、社区对旅游发展监督的参与程度、社区意见的吸纳程度四个指标来测量。社区参与旅游经营管理主要体现社区对旅游经营管理权的参与、居民的旅游就业机会和就业层次等方面;社区参与资源环境保护与宣传教育从社会和环境角度体现社区的作用和价值,主要表现为居民对旅游资源的共同管理、对旅游环境建设、宣传教育、旅游培训的参与;社区参与旅游收益的分配是社区参与的目的,从总体上看,社区旅游收益应大部分截留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建设;另外,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应参与旅游收益的分配,尤其是对未直接涉足旅游业及受旅游业影响较大的居民,通过集体基金补偿、利益二次分配等形式保障他们也能分享旅游收益,体现旅游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因此,社区参与旅游收益的程度可以通过旅游收入社区截留比重、居民家庭旅游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居民参与旅游收益分红的程度、旅游收益对社区基础设施与公共福利的贡献度四个指标来测量。其中,旅游收入社区截留部分包括直接分配给社区集体和居民的旅游收入部分、景区经营公司用于文物保护和环境建设的旅游收入以及上缴后又返还给社区的旅游收入。


图片



2.2 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 archy Process,AHP) 是常用的主观模糊评价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转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熵权法 (Entro py w eig ht theory) 来自信息学,熵权系数的确定取决于评价对象的固有信息,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其原理是:对于某项指标,指标值间的差距越大,其熵值越小,表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越大;反之,指标间差距越小,其熵值越大,权重越小;如果差异为零,表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因层次分析法依赖专家的主观判断来确定指标权重,难免使评价结果带有较为明显的主观性。而科学的评价,指标的权重不仅应该反映主观知识与经验判断,也应该包括数据本身传递的信息。因此,为了克服主观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引进了熵权法,建立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其原理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然后用熵权 法确定的客观权重进行修正,形成兼顾主客观因素的复合权重,用于对目标进行评价 (图1)。该模型结合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优势,曾用于投资决策、项目管理、可持续发展评价等领域,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但在旅游地社区参与评价方面少有报导。


图片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建立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以周庄、同里、西递和宏村为例,对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进行了社区参与度的测量。研究表明,在社区参与的范畴中,对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总体参与度影响力由大到小的因素依次为:旅游规划与决策参与度 ( 权重: 0.3815) 、旅游收益分配参与度 (权重: 0.2563) 、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宣传教育参与度 (权重: 0.2189) 、旅游经营管理参与度 ( 权重: 0.1432),旅游规划与决策参与度是影响社区总体参与度的关键性因素。在四大传统村镇旅游地中,西递的社区参与度得分最高,已达到高度参与状态;周庄、同里和宏村社区参与度得分比较接近,都处于中度参与状态,四大旅游地社区参与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 西递、周庄、同里、宏村。通过社区参与度结构分析表明,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的程度偏低,成为影响社区参与度总体得分和社区参与层次的主要原因。而影响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参与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景区经营模式的差异、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社区旅游制度和政策的影响以及社区形态与旅游资源属性的影响等。要提高社区参与度,关键是要转变旅游地管理体制,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建立决策者推动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加强居民决策有效参与渠道的建设,保障居民参与的政治权利;社区要真正控制旅游经营权,并进一步推动旅游收益在社区的分配和旅游损益的补偿力度。定量评价旅游地社区参与度,剖析影响社区参与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促 进传统村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区具有重要意义。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综合了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的优势,为定量评价旅游地社区参与度,并比较不同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的差异,提供了科学的工具。本文成果可以用于判断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参与的现状、优势与不足,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参考。未来,还可以测量旅游地社区参与在时间维度的变化,用于评价旅游地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对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参与度进行总体评价与比较,在研究过程中,未将民居在景区中的区位、居民本身的参与条件等微观因素纳入评价体系;另外,由于社区参与度有部分评价指标属于非统计性指标采用社区居民感知法来赋值,社区居民本身的认知水平、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在社区旅游业中的扮演的角色等因素对赋值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不足,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今后的研究工作还应在社区参与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社区参与效果的评价,探究社区参与度与旅游地经营效果之间的关系,提出优化和调整社区参与模式的对策,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文章来源:《地理研究》2010年10月



侯国林

侯国林,男,广西酒店行业专家库专家、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产业发展,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研究课题二十多项,主持或参与完成政府委托旅游规划、策划项目七十多项。先后在《新华文摘》、《地理研究》、《南开管理评论》、《旅游学刊》、《人文地理》、《城市问题》、《商业经济与管理》《商业研究》、《地理》 (人大复印资料)、《江苏商论》、《Ecological Indicators》等杂志发表论文近五十篇。获得2009年度江苏省地理学会“第二届江苏青年地理科技奖”、2010年度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度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二等奖、2018年度“中设杯”江苏农村公路创意设计大赛学生组和公众组铜奖、2019年度全国红色旅游策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20年度全国红色旅游策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