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热门关键词:智库联盟    酒店经理人培训    证书查询  
 
咨询报告
陈伍香 | 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四宜”模式构建与路径优化
来源:赵焕焱 | 作者:陈伍香 | 发布时间 :2023-08-11 | 7030 次浏览: | 分享到:

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四宜”模式构建与路径优化


(节选)


摘要

世界级旅游城市为旅游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在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传播、人类居住、国家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全球影响力、吸引力、辐射范围,同时也是世界性旅游生产要素聚集和调控配置的战略管理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旅游是传播桂林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桂林需要依托稀缺的旅游资源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桂林建设成人人向往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世界级旅游城市。为高质量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根据“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四宜模式发展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内涵,结合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建设现状,应着力从就业与创业、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等方面构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四宜”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秉承先行示范、特色发展,整体布局、深度融合,瞄准重点、精准施策,政府引领、优化职能,完善机制、强化保障的路径,传承传播新时代“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推动实现桂林作为新兴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旅游资源、文化、资本、人才等要素合理顺畅流动。


一、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界定及其定位

(一)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界定 

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概念涉及国际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等多个概念,目前围绕打造与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城市、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形成了一定探索性成果。国内外对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定义尚未明确,综合上述如何打造、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相关文献可知,世界级旅游城市具备的主要特征如下:其一,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拥有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其二,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国际品牌竞争力强;其三,旅游产业为城市的支柱型产业;其四,旅游管理运营效率高,接待服务能力强。世界级旅游城市除了上述特征外,作为高级城市综合体还应当考虑旅游城市建设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和文明友好人文环境的建设诉求,即不能忽略旅游城市居民的“宜居”需要,城市职能最后向着“人居服务”职能演化。此外,世界级旅游城市是能让游客获得新知,拥有更多美好记忆的地方,是个能够让游客放松、愉悦、难忘的“宜乐”之城,承载了游客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在区域甚至全球文化、休闲、娱乐生活中承担重要角色,具有超强的示范效应和普适力。综上所述,世界级旅游城市可界定为:具有独特旅游吸引力,以现代旅游产业为支撑,适宜从事旅游业,能够充分满足居民、游客的休闲、观赏、娱乐等游乐需求,适宜人类长期居住,具有高度发达旅游业和服务设施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 

(二)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定位 

学者们对城市定位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往对城市定位问题的研究,其目的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定位是为了展现城市特色,与其他城市相区别;其二,精准的定位能够让城市聚焦核心竞争力,获得最大竞争优势;其三,通过定位确立城市在该区域中的功能地位,在区域内充分发挥功能价值。因此,在对世界级旅游城市进行定位时,要着重从旅游城市的特色、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该旅游城市在区域中的功能地位进行分析。“世界级”呈现了城市的级别,“旅游城市”呈现出城市的专业功能。区别于综合性全球城市和区域性全球城市的特质,世界级旅游城市属于专业型国际城市。世界级旅游城市吸引游客的第一要素是城市的核心旅游资源,对于普通国际性城市而言,提高城市竞争力最好的方式是增强其综合实力或政治经济实力;对功能性的旅游城市而言,提高旅游资源品位、服务质量、旅游品牌影响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方式。由此,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定位可以理解为:世界级旅游城市为旅游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在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传播、人类居住、国家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全球影响力、吸引力、辐射范围,同时也是世界性旅游生产要素聚集和调控配置的战略管理中心。


三、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四宜”模式构建

(一)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定位 

回顾1949年至2021年桂林城市定位的历史变迁,从中发现1949-196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桂林作为 广西主要工业城市被定位为“生产型城市”“轻工业城市”“现代化工业城市”;1964-1980年桂林旅游资源开始被挖掘和开发,城市定位从纯粹的工业城市逐渐演变为“具有现代化工业的风景城市”“社会主义风景游览 城市”;1982年桂林获得国家第一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开始以旅游经济为主导进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2000-2020年,桂林全面围绕旅游进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旅游胜地”。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桂林从工业城市转型为旅游城市(其间经历了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桂林旅游城市品牌、旅游城市形象以及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22年出台《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规划纲要》,由此明确了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总体要求。桂林的城市总体经济水平、城市职能结构体系、国际通达条件等各方面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旅游城市,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依托稀缺的旅游资源提升城市竞争力,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及桂林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桂林建设成人人向往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世界级旅游城市。首先,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人为本,以全球化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旅游+”“+旅游”现代旅游业体系为驱动,生产、生活、商贸等多元服务融合的世界级宜业旅游城市。其次,建设开放包容、纯净淳朴、健康发展、让生活更美好的世界级宜居旅游城市。再次,建设以体验为导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美美与共、愉悦幸福、心灵栖息的世界级宜乐旅游城市。最后,建设有国际化的通达条件、优质的旅游服务环境、高品位的旅游资源、高效的旅游管理体系、完善的旅游市场等关注目的地及其居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宜游旅游城市。 

(二)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四宜”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高质量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根据“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四宜模式发展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内涵,结合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建设现状,本研究侧重从就业与创业、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等方面选取指标予以评价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四宜”模式的构建质量。

1.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宜业”质量评价指标 

对于“宜业”质量水平评价,目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多从就业质量、就业环境质量、劳工市场质量、工作体面程度等方面间接评价“宜业”质量。李昊等从企业环境、就业保障程度、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评价就业创业环境;拉肯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指标体系(DWI-1、DWI-2、DWI-3、DWI-4)、就业质量指标体系(IJQ)等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欧美各国开展研究。根据《桂林市2021年上半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从桂林人才网获取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桂林市人才稀缺指数为1.67,即平均1位求职者匹配1.67个岗位,岗位供给数大于求职人数。结合对宜业内涵的研究,从就业质量和创业质量两方面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其中针对就业质量,选择就业机会、工作环境、劳工市场质量、薪资待遇、体面工作程度作为评价指标;针对创业质量,选择经商环境、政策支持、消费市场需求、配套服务设施作为评价指标。 

2.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质量评价指标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首次在我国提出要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公共安全等方面建设“宜居”城市。《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生态环境健康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等。“宜居”指标不仅要关注当下居住环境,也要关注未来居民居住质量。居民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旅游开发会促进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当地居民的居住质量。居民的居住环境既要考虑自然环境,还要考虑社会人文环境。Liao等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社区地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居民参与旅游开发,获得居民的支持;Yu等认为与旅游相关的社区生活质量包括社区条件和社区服务两个方面,其中社区条件涵盖工作机会、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根据《2021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4.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5万人,这也对城市环境的宜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上述文献成果,本研究将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方面构建“宜居”指标评价体系。其中选取环境优美度、气候舒适程度、资源承载力作为自然环境的评价指标;在考虑安全性、舒适度、便捷度的基础上把治安环境、文化包容程度、社区基础设施及服务、医疗保障设施及服务、生活便利程度、经济富裕指数作为社会人文环境的评价指标。 

3.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宜乐”质量评价指标 

目前,已有的文献研究主要从时间角度、活动角度、存在状态、主题感受对居民休闲体验进行界定,即至少包括时间、活动、体验、生活方式这些要素。谢彦君认为游客体验是“宜乐”的直接表现,而其中的愉悦度是衡量旅游体验质量最具统合力的指标,是最高层次的一种测量;Fernandes和Cruz认为好的游乐体验表现在服务供给、学习、娱乐、功能价值、信任等方面。本研究根据主体对象,从居民休闲体验和游客旅游两方面构建“宜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充足的休闲时间、日常行为活动、短途度假、夜间文旅消费活动作为桂林 居民休闲体验评价指标;结合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把餐饮住宿环境、购物娱乐、舒适放松的行程作为桂林游客旅游体验的评价指标。 

4.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宜游”质量评价指标 

“宜游”城市,需具备良好的吸引物、交通、配套设施、环境等。Wang等认为旅游环境质量既包括自然环境质量,也包括社会环境质量。Moon和Han认为旅游目的“宜游”性应涵盖通达性、自然地理、本土文化、地方接待、建筑风貌、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内容。根据《2021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桂林市接待国内游客12234.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6%;国内旅游总消费1501.79亿元,同比增长22.0%。结合桂林发展现状,本研究主要从旅游环境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两方面构建“宜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前述旅游经济学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层面分析,把观赏游憩价值、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作为桂林旅游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把交通设施、服务人员素质、咨询服务便捷度作为桂林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四宜”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图片


四、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四宜”模式的路径优化

(一)先行示范,特色发展 

先行示范,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将桂林建设为“四宜”世界级旅游城市。为此,一是突破“经历过完整的工业化阶段”、具备发达经济的经济驱动型旅游发展模式,完善产业结构,走特色化的生态引领型旅游发展模式,把商业性的旅游业与城市的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二是加强宣传,使这一目标得到普遍认知与支持, 围绕这一目标,共同为“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的呵护与建设而努力。三是对标建设,挖掘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若干特征,结合桂林自身禀赋和优势特色,辨识“四宜”关键要素,构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标准体系,顶层规划设计,分工明确,协同、有序、高效对标建设。四是坚持政府支持、主导,分阶段建设,按对标基础建设阶段、发展阶段、提升阶段,久久为功,将桂林打造成为具有独特而广泛的旅游吸引物、独特魅力的国际旅游品牌形象、世界级的旅游城市环境、独特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的先行示范区。 

(二)整体布局,深度融合 

构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四宜”模式,需整体布局,强化融合,实现整个区域协同合作、共同发展。一方面,加强区域性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完善的交通体系,结合各区域景观特色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空间上的整合。另一方面,加强城乡、“旅游+”、主客的融合。一是城乡融合,改善城乡要素流动和配置格局,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世界级旅游城市。二是旅游大融合,整合桂林自然、纯净、灵秀、淳朴,以 及王城、古镇、古圩、古村落等最为吸引力的元素,尊重本土民俗文化、居民生活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资源重新整合,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分别为宜业、宜居、宜游创造产业条件、外部环境和景观资源。三是居民与游客融合,既要保留桂林居民的生活习惯、城市记忆和乡土情怀,满足外来游客的精神追求,也要让“舒适、共享、自由与包容”成为桂林空间独有的特征,让游客更好地融入桂林生活,提高居住幸福感和游玩体验感,在宜业、宜居、宜游的基础上实现宜乐目标。 

(三)瞄准重点,精准施策 

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四宜”模式的构建,需抢抓机遇,瞄准重点,精准发力。第一个重点是生态保护。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基础上实现生态产业化发展,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包括“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的岩溶地貌和漓江国家风景名胜区。保护生态人文资源,桂林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做好系统性的调查与保护,创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第二个重点是人才战略。桂林高层次人才优势较弱,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人才流动构建规范灵活的制度体系,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第三个重点是科技创新。借 助5G、人工智能、场景科技、沉浸体验、深度人体姿态识别、深度视帧分析等前沿技术,研发线上数字化互动体验产品,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沉浸式游玩体验。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全链路高效协同方法以及智能算法等前沿技术推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管理创新,协通桂林各政务部门数据,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智能化、可视化的城市管理与服务。第四个重点是枢纽建设。一是交通枢纽,在交通路线上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及相邻景区连接公路建设,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做好自驾车房车营地,在黄金周、小长假等高峰段增加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二是信息枢纽,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大数据、VR/AR、5G、区块链等技术在各类场景中的应用,开展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构建覆盖环境卫生、城市交通、便民服务、城管执法等多个功能板块的信息技术系统,为打造“四宜”模式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消费枢纽,营造新型的消费环境,从美食、观光、文创、休闲等多个方面来提升观赏游憩价值。创新城市夜间消费场景,升级夜间经济商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夜间消费区。倡导绿色消费,增加绿色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包装融入当地特色。 

(四)政府引领,优化职能 

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四宜”模式的构建,需优化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政府职能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做好以下五种角色。一是体制引导者,从“四宜”模式的各项指标展开体制规划。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拓宽就业及创业渠道。协调好各类用地的规划布局,坚持生态底色,着力保护漓江生态系统,整治城乡环境。落实好游客旅游安全的保障政策,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二是政策服务者,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强对城市规划、城乡建筑保护性改造、生态资源保护以及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与监管。结合桂林财政状况,借鉴国家关于扶持重点产业的相关政策,考虑实施可行的财税优惠政策。健全法制建设,加强对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护,提升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三是创新倡导者,打造规范、宽松有活力的创新环境。借助“云数智”前沿技术,线上和线下示范应用推广,探索出具有借鉴意义的世界级旅游城市模式样板。注重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高级人才,加强产权知识保护,维护企业及个人的创新积极性。四是社会协调者,在政府的引导下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建立宜居、宜游的社会外部环境。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重视生态环境,永葆青山绿水。充分挖掘历史人文优势、民族风情优势以及红色文化优势,丰富产品内容,避免出现同质化和商品化现象。五是信息资讯者,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提高创业积极性。鼓励机构及专家为企业提供有关品牌策划、市场营销、对外出口等活动的咨询服务。组织各类专业展销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提供更多国际合作的机会。依托高校及专业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经营水平和服务人员工作素质。 

(五)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四宜”模式的构建需要机制保障。为此,一是完善旅游市场机制,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增强市场活力,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战略,同时提高旅游市场的治理能力。高水平的旅游消费市场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消费潜力,使造血和输血相结合。二是构建旅游监管机制,加强执法监管,杜绝旅游市场乱象,倡导人民监督、社会监督,加强行为制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层面改进相应推进机制,取得项目或政策方面的保障,持续提升优化旅游环境。三是要完善管理服务融合机制。把公共服务做到极致,无论是日常投诉、旅游服务质量投诉,还是营商环境服务投诉,一个电话基本都能解决问题,提供最大便利,实现“一拨就通,一通就来人”,提高游客咨询服务便捷度。四是要完善开放发展机制。利用区位优势,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西南地区、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入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与企业,提高城市就业及创业环境质量。五是要完善评价机制。以创立特色为目标,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明确城市定位,切实发挥评价对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正确导向与激励作用,从多个方面改进完善,扬长补短,树立良好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形象。六是共建共享机制。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阶段的全新认识和深刻把握,加快建设景区大数据中心,打造智能硬件管理系统和开放共享的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建共享。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升各个主体的认知水平,使政府、企业、居民协同出力,共建共享,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家》2023年1月第1期。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