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节选)
01 摘要
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已形成一个不断进化的知识领域。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应用信息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 Ⅲ绘制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研究力量与社会网络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正沿着“影响—适应—减缓”的路径演化,从单一问题研究向多维综合研究发展,旅游业碳排放始终是研究的核心问题;(2)12篇论文在旅游与气候变化知识网络演进中起到关键作用;(3)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研究力量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大洋洲、东亚地区,欧洲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4)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人员之间存在多个研究小组,已初步形成核心—边缘型社会网络结构,但研究机构之间仅存在少量合作关系,规模化的合作网络尚未形成。
引言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挑战,已成为21世纪重大的政治、外交与环境发展问题。人类旅游活动与气候关系至为密切,旅游业对气候变化敏感,同时,旅游业碳排放也是旅游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驱动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兴起,旅游与气候变化亦成为世界旅游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尤其是近5年来,随着大量研究成果的涌现,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已形成一个不断进化的知识领域。准确把握旅游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学术生态与研究进展,分析其知识进化的属性与特征,对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Susanne Becken以英文文献为基础,对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与学术态势进行了系统回顾;刘春燕等、席建超等、钟林生等 、周连斌等回顾了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进展。但相关的综述主要从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历程、研究内容及相关成果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研究方法以传统的统计学为主,对旅游与气候变化知识领域的属性与特征的研究不足,缺乏对该领域知识进化的历程与趋势的系统分析。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结合引文分析、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生成研究文献的引证景观(citation landscape) ,对于探索某一研究领域知识网络、知识流动与知识演化等知识进化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本文借助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Ⅲ,尝试绘制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知识图谱,分析旅游与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趋势、主要学者与知识网络结构,为把握旅游与气候变化领域知识进化的历程与趋势、基础与特征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属于科学计量学的范畴。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Ⅲ创造性地把可视化技术和科学计量学结合起来,在引文分析和共被引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之上,融合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方法,借鉴计算机图形学、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技术,加入最小生成树、路径修剪等图论数学方法,开创了以知识单元为分析基础的可视化学术与应用领域,把对科学前沿的知识计量和知识管理研究推进到以知识图谱与知识可视化为辅助决策手段的新阶段。Citespace Ⅲ以文献的作者、标题、关键词、摘要、引文等信息为基础,通过共引分析、共词等分析方法,显示了知识元或知识群之间的复杂关系,生成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为研究者提供可视化的引证景观。
Web of Science(WOS)引文数据库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American Science Information Institute,ISI)的产品,收录了9000多种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鉴于WOS收录期刊的广泛性和权威性,本研究在2013年2月4日以WOS数据库为数据源,以“标题=(tour* 或 travel 或aviation 或hotel 或scen*) AND主题=( climat * change 或 carbon 或 energy 或greenhouse* ) ”为条件,检索国际上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的相关文献。本次检索累计命中203条文献,文献信息包括作者、标题、来源出版物、摘要、引用的参考文献。为了保证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一步通过文献梳理及数据标准化处理,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合并相似字段,最终获得185篇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文献记录样本。样本文献最早发表于1998年,最新至2013年检索时间前为止。在文献的年度分布上,2004年之前,每年发表的文献量较少,2005年至2007年进入蓄势发展期,2008年之后文献开始大量涌现(图1) 。
图1 1998—2013 年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
Fig.1 Annual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s in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 domain ( 1998—2013)
2 结果与分析
2.1 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
2.1.1 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前沿演进过程与特征
“研究前沿”的概念最早由普赖斯(D.Price) 提出。研究前沿由科学家积极引用的文章所体现,用以描述研究领域的动态本质,是指“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突现词在分析研究前沿、预测研究趋势和挖掘热点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将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得到突现词12个(表1) 。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也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研究前沿随着时间不断演进。20世纪90年代末期, 最先成为当时研究前沿的是气候变化对海滨旅游的影响、气候变化下旅游需求的变化;2001年第一届国际气候、旅游与休闲研讨会召开之后,旅游与气候变化的互动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到2002年,旅游业的能源消费即受到广泛关注; 2003年,第一届国际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大会在突尼斯召开,吸引了更多学者投入到本领域的研究,到2005年,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研究前沿不断拓展,涉及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旅游业(尤其是国际旅游业) 的碳排放、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等前沿议题;2007年和2008年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重点着眼于航空旅行、冬季旅游;2010年之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成为前沿问题。
为进一步分析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前沿按时间演进的特征,绘制了术语共现时间线图谱,共形成15个术语聚类(图2)。该图谱最显著的特征是“旅游业碳排放”(聚类4)这一类聚集的专业术语最多,并贯穿整个时间线始终。这表明旅游业的碳排放问题是旅游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核心问题,并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焦点和前沿问题。而从最新出现的术语聚类“协同治理”(聚类15) 看,旅游业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与政策正成为新兴的研究前沿议题,这与前面的突现词探测所得的结论一致。
上述分析表明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前沿的演进深受全球研究热点转移、学术界研究议题设置的影响,研究的时效性、话题性强,关键研究文献与国际会议是推动本领域研究前沿进化的重要动力。研究前沿围绕旅游业碳排放问题,沿着“影响—适应—减缓”的研究路径演化,呈现从单一问题向多维问题、从互动关系研究到管理政策研究,从被动适应视角向主动治理视角演变的特征。
图2 术语共现时间线图谱
Fig.2 Co-occurring terms in time line version
2.1.1 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研究热点是某一时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文献的关键词是研究思想核心内容的浓缩与提炼,高频度出现的关键词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图3)。在图谱中,climate change与tourism两个词处于中心位置,它们的频次(Frequency)和网络中心性(centrality)皆在前列,其他频次和中心性较高的词汇涵盖了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结合文献分析,表明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以climate change与tourism为中心,以新西兰、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等为主要案例地,围绕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impact);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旅游需求(demand);旅游对气候变化的适应(adaptation);旅游业(重点是航空、交通、住宿)能源消费模式(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碳排放(CO2/GHG emissions)、碳核算与模拟(accounting/simulation)、碳税(taxation);减缓气候变化mitigation)、旅游绩效(performance)、游客感知(perception)和态度(attitude)等热点展开,这与前面的研究前沿分析结果相吻合。根据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并结合关键词所在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呈现从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及旅游业的适应逐渐向旅游业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管理政策等延伸,从单一问题研究向多维度综合研究发展的趋势。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3 Map of co-occurring keywords
3 结论与启示
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问题从最初的气候变化对海滨旅游影响到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再到最新的旅游业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与政策,表明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问题正沿着“影响—适应—减缓”的研究路径演化。在此过程中,旅游业的碳排放问题始终是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旅游与气候变化知识演进的过程中,“旅游的全球环境效应”等12篇论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成为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的演化基本一致,呈现从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及旅游业的适应逐渐向旅游业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管理政策等延伸,从单一问题研究向多维度综合研究发展的趋势。
从空间格局上看,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大洋洲、东亚等经济与社会文化发达地区,其中许多欧洲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合作网络。研究人员之间核心—边缘型社会网络结构已初步形成,分别以Richard S.J.Tol、Stefan G6ssling和Daniel Scott为首的三个研究团队处在网络的核心位置,体现了他们在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领袖地位。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涉及的学术刊物众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但占主体的为非旅游类杂志,体现了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涉及学科的多样性。当前,大部分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机构之间已出现少量的合作关系,但成规模的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瑞典兰德大学、爱尔兰经济及社会研究所、德国汉堡大学等是该领域影响力较为显著的研究机构。
在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我国研究力量较强,并已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研究主题较为单一,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不足,缺乏结合案例地的深入研究,相关成果的影响力不强,研究人员与研究成果未能在本领域知识进化、知识网络构建中产生应有的作用。通过对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前沿与引证景观的分析,为人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紧扣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前沿演变的趋势,以旅游业碳排放核算为依据,以旅游与气候变化互动关系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旅游业碳排放机理与减排增汇途径,开展多维综合研究,为碳排放治理、制定减缓气候变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要加强理论与方法创新,结合典型案例地进行深入研究,形成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使之成为本领域研究的重要知识基础与知识网络进化的重要节点。
(3)鼓励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协同创新,构建我国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团队,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团队效应,提高本领域研究的综合水平与影响力。
(4)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本领域的国际会议,尤其要加强与本领域核心研究团队、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学者的知名度与话语权,共同推进本领域的学术进步 。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2015年5月第35卷第9期
侯国林
侯国林,男,广西酒店行业专家库专家、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产业发展,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研究课题二十多项,主持或参与完成政府委托旅游规划、策划项目七十多项。先后在《新华文摘》、《地理研究》、《南开管理评论》、《旅游学刊》、《人文地理》、《城市问题》、《商业经济与管理》《商业研究》、《地理》 (人大复印资料)、《江苏商论》、《Ecological Indicators》等杂志发表论文近五十篇。获得2009年度江苏省地理学会“第二届江苏青年地理科技奖”、2010年度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度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二等奖、2018年度“中设杯”江苏农村公路创意设计大赛学生组和公众组铜奖、2019年度全国红色旅游策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20年度全国红色旅游策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
HOTEL THINK TANK
酒店智库
联系人:秘书处
版权所有:广西酒店管理学会、广西亚太酒店管理研究院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教育路6号 电话:0771-5503760/5503769 邮箱:362032276@qq.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